《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800字
生命如歌,桃李芬芳,做教案是每位老師的必修課。教案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的先決條件。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了《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請收藏本文并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篇1】
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什么情況下,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解答這三個問題的關鍵在于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的比較,可如何讓學生自行發現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和學生共同確認什么是省力?
當用力點是兩個鉤碼而阻力點是一個鉤碼時,杠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費力
當用力點是一個鉤碼而阻力點是兩個鉤碼時,杠桿保持水平,是省力還是費力?
省力
當省力與費力的標準確定后,我將幾組數據交給學生,讓他們自行判斷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學生在經過自行動手驗證之后,很快得出判斷
此時我第一次提問,從我們的數據表格中能夠發現,杠桿在什么時候省力嗎?
此時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學生并不多,但已有部分學生隱隱約約猜測到了省力與距離之間的關系,可始終無法擺脫鉤碼數的干擾。
為了幫組學生理解,我將表格中所有的鉤碼數全部從黑板上擦去,只留下了格數與驗證信息。
學生們眼前一亮,干擾他們的主要信息沒有了,很快就發現距離與三種杠桿之間的密切關系。
為了鞏固學生的發現,本人再次出示幾組數據,讓學生先判斷,再動手用杠桿尺驗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再次體驗到三種杠桿與用力點到支點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距離之間關系。
《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篇2】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讓學生從凝練簡潔的詩句中,馳騁想象,理解詩意,領會詩情呢?以上教學片段,我注意讓學生從詩詞中的餓關鍵詞語出發,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情景進行想象,建構文本意境,在大體把握詩意。感受適詩詞描繪的情境后,又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詩詞主人公漁翁的內心世界,體會悠閑自得的心態,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幾點是做比較成功的。
1、創設情境,導學得法!稘O歌子》充滿了詩情畫意,畫面色彩明麗。我先讓學生從畫面上找,再到字詞里面找,學生找到了方法,體會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漁翁悠閑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創設了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走進漁翁的內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到漁翁的情感。
2、借助想象,讀出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闭n堂上,我大膽放手,抓住關鍵字詞讓學生想象,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詩詞去想象,不斷地體會,多次的、多角度的讀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讀促感悟,感悟促朗讀。
《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篇3】
今天進行了第九課《詞兩首》的教學,我是兩首詞同時進行教學的,大致的思路和詩一樣,在教學完第一首詞《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后,讓同學們進一步總結學習古詩詞的方法:
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詞。
。、不理解的查資料或問老師。
。场⒂米约旱恼Z言說說詩詞的主要意思。
。础⑵肺对娫~所表達的情感并將自己的感受用朗讀的方式表達出來。
隨后,讓孩子們按照方法同桌自學《漁歌子》。
……
幾分鐘后,
師:好!同學們,我們交流一下。
……
師:同學們,這首詞中,作者為我們描寫了許多的景物,誰來說說,都有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露、桃花、流水、鱖魚、風、雨。
生蠢蠢欲動。
師:還有?(還有)
生2:還有一個釣魚的.老翁。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2:青箬笠、綠蓑衣,還有文章的插圖。
師:你真會學習,觀察得很仔細,課文的插圖是很重要的,它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去感受。
師:同學們,讓我們閉上雙眼,靜靜地聆聽著優美的古樂,心中默默地背一背這首詞,想一想,你的腦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樣的景物?(播放古曲渲染氣氛。)
靜靜地等待著,不一會,一位同學舉手了。又不一會,兩三個同學舉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手漸漸多了起來。
生1: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
師:“連綿起伏”這個詞用得很好。就這樣,還有誰來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姹紫嫣紅的桃花開放了,河里的魚兒在歡快的游動著……
生3:我仿佛看到了連綿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幾行白鷺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4: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魚簍里裝著自己親手釣到的魚兒,心中充滿喜悅……
生5:我仿佛看到了連綿的西塞山前點點白鷺在漫天飛舞,和煦的風吹在人臉上很舒服,老翁看到這樣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
孩子們的發言越發讓我激動。
師:同學們,如此美麗的畫面,詩一般的美妙,將你看到的畫面用筆寫下來好嗎?
點頭。
不一會工夫,便有同學舉手。
從他們聲情并茂地交流中,我感覺很知足。
學生對于古詩詞很熟悉,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課堂上,讓孩子們相互交流,自己弄懂古詩詞的大意對于六年級的同學來說已沒有任何問題。
這時如果將剩下的時間用來讓孩子們感受、體悟、想象詩詞所描繪的優美境界,讓同學們在感受充盈之時一泄于筆尖,那將是多么暢快的事。
《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篇4】
《漁歌子》是唐朝詞人張志和寫的一首詞,描繪了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塑造了一位悠閑自得的漁翁形象,贊美了漁家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由于這首詞學生早已熟讀成誦,在理解上沒有什么難度,所以在課堂上我著力讓學生想象畫面,感受作者的情懷。我讓學生自主吟讀,品味詞意,想象畫面,借助課文插圖,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色彩鮮明、富有動感的畫面,再讓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想象出的畫面,這一環節,主要是拓展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一方面加深了對這首詞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的欣賞鑒別能力。最后,我讓學生說說漁翁為什么“不須歸”,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漁翁已經陶醉在了春天的美景中,有的說雨小不用回去,還有的認為這是釣魚的最佳時間,舍不得回去……這樣的品讀,使學生感悟到了作者所塑造的悠閑自得的漁翁形象,以及作者所透露出的淡泊的情懷和對自然景物的熱愛。
遺憾的是少數學生課上不夠積極,對畫面的描述語言不夠優美,看來以后在課堂上要對這些學生多加引導,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漁歌子》教學反思范文【篇5】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所謂“以詩言志,以詩傳情”,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后,傳達的卻是作者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會情感。并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一、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教學中,我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時先引導學生找出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再引導學生想象色彩: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為什么?并讓學生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詞中的畫面。然后進一步引導“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麗景色描繪出來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恍然大悟:原來想象不僅要用腦,而且要將視覺、聽覺、嗅覺等融為一體,發揮各個感官的作用。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學生“未品詩先入畫”,在畫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漸走入意境,這也為朗讀打下了良好基礎。教師不必刻意講解,學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間中品味詞中精華,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中”。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學生對于詞中每一句畫面的描述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但作為老師,我沒能引導學生將這首詞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學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時讓學生閉上眼睛,重溫瀏覽過的美景,將 “身臨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語言描述出來,相信學生會更容易把握全詞的精華。
二、反復朗讀,品賞佳句
“讀”的活動始終貫穿于此次教學中,初讀全詞時,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將這首詞至少讀3遍,第一遍要讀準字音,把詞讀流利。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第三遍,要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在此基礎上,以情感為主線,引導學生領略詩情畫意,讀出韻律美和畫面美。為了使學生感受到詞人對悠閑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品味釣中情,為何不歸?相機出示張志和的生平,學生通過分析感悟不須歸的原因,為強化這一感悟,我將《和答弟志和漁父歌》于本詞進行對讀,體會詞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耙栽娫~解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詞的藝術形象。也把讀與品,讀與悟融為一體。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想象畫面,在對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上У氖,學生朗讀時,我沒能根據詞中的意境來提示,讓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反復朗讀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輕重緩急,把握詞的節奏。
由于本人在教學機智不能隨機應變地處理一些課堂上沒有預設到的問題,所以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同事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讓我能在反思中不斷前進。
小編精心推薦閱讀:
教學反思 期中教學檢查總結 期末教學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