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觀后感(精選8篇)
的編輯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我不是藥神》觀后感”。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優秀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電影中許多精彩紛呈的情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與其將感悟銘記于心,不如將其寫成觀后感,在寫作品名觀后感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呢。希望大家喜歡本文!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1
觀影前,就聽說此片事催淚彈。在一點不知道它是講啥內容的情況下,想著去看一下,看能把我這等淚點較低的人催成啥樣。
前半部分還是有點搞笑的劇情,跟它海報風格一致,我也沒想太多,只是在側目著劇情。
三分之二時,有點讓人沉重,但還沒達到我的淚點。最后十分鐘左右,我沒屏住。而且越到影片快結束,我就越聯想到大學摯友ZLJ。忍住不去聯想,等著影片結束。
此片結束,沒有像往常那樣開燈,大家都在漆黑中默默走出劇場。
出了劇場,外面走廊還是亮著的,寶說,覺得挺一般啊,你怎么會哭呢。我屏住,沒回答她,進了電梯。
出了電梯,走到馬路上,寶又問了一句,你還好吧。我就徹底崩潰了,第一次讓她看到我哭得話都說不出來。還好選了半夜看,不然走馬路上,太奇怪了。
ZLJ,我大學的摯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閨蜜。安徽人,畢業后一個人租著小房子留在上海奮斗,四年多后,突然查出來慢性白血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控制住了,五年后突然復發,當時醫生說最多六個月,但其實三個月左右就走了,那么快,跟她焦慮的心情有點關系。
影片看到快結束,我才突然聯系起她的經歷:她復發后跟我說起過,在吃一種很貴的藥,一粒就是200元,一天要吃三粒,當時身體狀況已經不好了,經常嘔吐,有時藥才吃下去沒多久,就吐了,連著藥,她很有負罪感,那么貴的藥,家境并不寬裕,來個月事,她都會覺得它討厭,一邊輸血一邊流血,覺得血浪費了……
跟寶哽咽的說著一些她的經歷,然后我就在想,她第一次查出來好像是04,05年,要是那個時候她能買到便宜的藥,控制好指標,五年后也許就不會復發,或許現在也還能活著……
然后,又勾起了我的一些記憶,在她插著呼吸器深度昏迷的最后時刻,求生意志還是非常強,她媽媽告訴我,她嘴里會嚷著,叫她媽快來找我,說我有辦法。
對不起,我當時除了找關系幫你送進瑞金醫院,其他的無能為力……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2
今天,媽媽帶我去電影院看電影,我們看的電影是:《我不是藥神》我問媽媽為什么要帶我來看這部影片。媽媽回答:“這部影片評分是9。7,這是一部很震動人心的電影。”這部影片的主角叫程勇,程勇是個保健品店的老板,為了父親的醫療費和供養兒子生活費。他絞盡腦汁地想著掙錢的方法。隔壁店的老板給他介紹了一個人,那個人說要陳勇去印度走私治療白血病的假藥回來賣,剛開始程勇不同意這樣做,因為會觸犯法律。后來因為父親的病情加重,不得不馬上手術,于是程勇就走上了販賣印度假藥的道路……
看完這部影片,我想說,藥的價格太高了,很多生病的窮人都吃不上藥,所以應該把藥的價格降低一些,藥生產多一點,這樣所有人都可以買上藥啦。剛看到那個老太太,哭著求警官的時候,我也哭了起來。我說不清楚這是一種怎么樣的心情,總之很難過:是對老太太生病的同情,也是對藥價提高的無奈,更是對法律規定的不理解,為什么能夠治病救人的藥要被稱為假藥?為什么程勇幫助病人還要坐牢?
我和媽媽說“我太不喜歡大人的電影了。”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3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影評:xx年,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讓很多人淚雨紛紛。
坐在影院里,不同的人被不同的橋段弄得直抹眼淚。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影片,用喜劇的手法講述,把人逗笑又逗哭,因為人物的處境就在笑與哭的漩渦中,不能自拔。
主人公程勇就是這樣一個人,他開著一家成人保健品小店,店面老舊破敗,經濟捉襟見肘,婚姻也分崩離析。身患“窮病”,他已經到了“破罐子破摔”的地步!慢粒白血病人呂受益找到他,求他從印度走私些廉價救命藥。他慢慢從里面嗅到了久違的商機。他大賺了一筆,然后“洗手”開起了服裝廠,生意紅紅火火。但好朋友以生命的代價把他從冷漠中喚醒,他意識到活著不能只為賺錢,還要救人。道義擔當,他一步步完成了人性的自我救贖。
影片中有很多畫面直戳人心,其中有三個畫面讓我感觸頗深。
畫面一:慢粒白血病人呂受益初見程勇時不被待見,他卑躬屈膝地討好、諂笑,但最終還是被程勇趕了出來。想活下去的呂受益用自己做得來的方式求一線生機的一幕,讓觀影者心頭酸楚,深深同情。
畫面二:程勇拿到了印度仿制藥,慢粒白血病友群的群主帶著眾多病人來到餐館商談買藥事宜。程勇覺得他們戴著口罩是對自己的不尊重,讓他們都摘下來。為了能拿到便宜的救命藥,這些害怕有菌環境的病人們只能乖乖地露出面如灰土的臉,虛弱地此起彼伏地咳嗽著……只要能繼續活下去,他們言聽計從,尊嚴在此時變得一文不值。
畫面三:程勇被抓,被判了五年。當他從法院出來,囚車行駛在大街上。押送的警察對司機說:“你開慢點。”秋日的陽光下,路兩旁站滿了上千名慢粒白血病人。他們重病纏身,羸弱無力,已經沒有力氣爭辯什么,只能默默地注視、默默地送行,目光里飽含著他們所有的感激之情……這一幕讓很多人淚奔。他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程勇,你是罪犯,你是藥神,你是英雄!
回到現實中,看看“水滴籌”“輕松籌”,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人都在呼喚著藥神。
影片中,程勇身上體現出的人性的善良,還有對生命的尊重,讓人莫名感動。如果我們想遠離自私冷漠的瘟疫,就必須有人不計得失,多施善舉,大家才能手牽著手、心暖著心,這個世界才會變得坦蕩光明!我們才敢拍著胸膛對天說:此生何懼病與痛,人間處處有藥神!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4
我一個而立之年的大老爺們,看完電影先是默默流淚,可心中的驚濤駭浪實在難以平復,最后居然哇的一聲嚎啕起來。——我是真的`被感動了,真的!
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太多,但電影可以反映生活,感受生活。《我不是藥神》說的是主公翁程勇,在機緣巧合下成為了印度仿制抗癌藥的中國區代理,通過買仿制藥發家致富,最后正版藥公司的述求下他退出了,可后來發現,曾經在他這里買藥的患者陷入了困境,因為缺藥而死,心有愧疚的程勇決定為了患者鋌而走險,再一次以成本價向患者出售正版上萬元的仿制藥,最終因為“走私假藥”而被捕。
最諷刺的最心酸,最荒誕的最現實。《我不是藥神》的故事看似簡單,但卻來源于真實事件,當年的陸勇案也是喧囂一時,這部電影以此事為基礎做了戲劇化的改編,直擊社會的痛點,通過白血病人買仿制藥求生的事,由點及面,以小見大,觀影后的我們在感動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是感悟。
電影給我的第一個觸動,是程勇砸錢,讓夜店經理上臺去給劉思慧跳舞的橋段。一個單親媽媽,女兒患了白血病,一瓶藥需要四萬多塊,有藥就能活,沒藥就得死!即便是如今這個日漸開放的時代,在夜店里穿著暴露的服飾跳鋼管舞,即便人們嘴上說理解,認同,但心里總會有一絲蔑視和偏見吧,夜店經理更是直接的表現出了他對鋼管舞女郎的輕蔑。但程勇為劉思慧出頭,他知道劉思慧為什么即便忍受著屈辱也要在這里被人看輕,這樣能賺錢,這樣能買那四萬一瓶的藥,這樣她的女兒能活!所有的屈辱都敵不過一個叫“母愛”的詞。
劉思慧看著在臺上尬舞的經理,內心壓抑了多年的苦悶,憋屈,憤恨都在這一刻爆發,炙熱的眼神告訴所有人,在這一刻,她在做她自己。就像被枷鎖鎖住了的飛鳥,在這一刻,被程勇和他的印度仿制藥打開了枷鎖,一飛沖天,自由翱翔!讓她守住了自己“母愛”的職責,讓她拿回了做人的尊嚴,讓她自由自在,讓她真正的活著!
第二個觸動,來自那位普通的老婆婆,在曹斌飾演的警官周一圍抓住了購買印度仿制藥的患者時,讓他們說出賣家,卻沒有人回答,最后,這位老婆婆站了出來,哀求道:“領導同志,我病了三年,四萬一瓶的藥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現在還不容易有了便宜藥,你們非說它是假藥,這藥假不假,我們能不知道嗎?那藥才賣五百塊錢一瓶,藥販子根本沒賺錢,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嗎?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聽完這話的我,眼淚已經在眼眶里面打轉了,我在想,我若是站在老婆婆面前的周一圍,我會怎么做,于法,這些人購買“走私假藥”,當抓當追責,于情,這些人因病致窮,拖累全家,他們只不過是想活著,這又有什么罪!還好,周一圍是個有擔當,感性大于理性的人,我不知道他算不算優秀的警察,我但能說他是個優秀且值得尊敬的人!
最后,讓我哭出聲來的觸動,來自程勇去監獄的車上,在他這里買藥的白血病患者來為他送行的場景,所有人都摘下了口罩,劉思慧甚至都給女兒摘了口罩,他們在以示尊敬。因為幾個病友群群主第一次和程勇見面時候,因為是有菌環境而戴著口罩的時候,程勇說你們戴著口罩和我談,我都看不清你們的臉,是對我的不尊重,當時不過是他耍橫的話,強行的要求,最后卻是白血病患者們自己主動為他摘下口罩,這是大家對他的認可,他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淚流滿面的我,也是在這一刻,哇的一下哭出聲來。想要別人尊重,得先做讓人尊重的事。
有很多“電影評論家”們,指出電影這里不好,哪里可以加強。在我看來,這都是為了故意彰顯自己而去吹毛求疵,去雞蛋里面挑骨頭。在我國嚴格的電影審核制度下,既能通過審核又能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就已經成功了。說電影煽情?煽情的電影那么多,可讓我看完之后心緒久久不能平復,每每回想起來都會濕了眼眶的電影,這是唯一一部。
生活不是電影,生活比電影苦太多。《我不是藥神》的成功,或許便在于用最真實的生活給了我們以最純粹的感動。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5
最近有一部十分火的電影,那就是傳說中的《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剛出來的時候,我的爸爸就一直想去電影院觀看,但苦于我沒有時間,便一拖再拖。終于今日我有時間,全家一同看了此片。果然不出所料,終于明白為什么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要為中國的藥價高而發表一番演講了。
這部電影是由拍過《泰囧》、《人在囧途》等的知名演員徐崢領銜主演,主要講的是一種來自德國的治慢性白血病的藥“格列寧”,因為賣到天價使很多慢性白血病人吃不起一瓶4萬塊錢的藥,而面臨等死的境地。此時我們的男主人公勇哥受人委托來到印度買了100瓶印度的盜版藥回國。最初這種藥賣的并不火,但后來經過別人的幫助賣到了各大醫院的病友群。在病友群里,這種藥既比市場上德國的格列寧便宜好多,而且藥效也很好,一時間,他們的生意火到爆。其他賣假藥的人發現他的商品賣的很好,便打算用勇哥兩年才可以賺到的錢去買他的版權。勇哥因為怕抓照顧不到自己生病的老爸和年幼的兒子,把版權賣了,解散了他們的五人組合,開了一家做衣服的廠。但一年后,買它版權的人因為把藥的價格又翻了四倍,他原來的伙伴因為買不到起藥,病情惡化,疼痛難忍自殺很多次,可看到丁點大的兒子后又忍著劇痛熬著,但最終活活痛死了。這時勇哥覺悟到他的責任是救人,他忍痛把兒子送給了已離婚的妻子后,又冒著坐牢的風險購買救命藥,并以原價500塊賣出。當印度供應商關門后,他又貼錢買藥低價賣給患者。最終,他因為走私藥品被抓了,自己認罪伏法,有期徒刑三年后被放了出來。
爸爸告訴我,這件事情有生活的原形,因為那個人,也因為這部震撼人心的影片,如今這種藥已經被列入醫保,很多病人已經可以通過國家的福利花很少的錢買到這種藥。我們通過這個真實事例,看到那些為人民服務的人的偉大心靈!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6
“看了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深受觸動。這是現實主義,一刀切在了生活的病處。這是有功德的一部影片”。——馮小剛
最近在朋友圈最火的關鍵詞應該是徐崢和他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了。這部完成度很高的現實題材作品,上映當天票房一路飆到3億,九天后更是突破20億大關。就連因涉稅問題搞得焦頭爛額的著名導演馮小剛,也在百忙之中到電影院觀看,并在微博上分享了感受。
在《我不是藥神》里,沒有正派反派,沒有好人壞人,只有眾生。醫藥公司維護自身利益,無可厚非;依法辦案是警察的天職;賺錢是藥販子的營生;而病人,只想活命;似乎誰都沒有錯。
程勇,一個賣壯陽藥的底層藥販子,從印度____仿制藥,一開始只為賺錢給父親治病。為了不進局子,他出賣代理權,開辦服裝廠,搖身一變成為中產階級。然而,在得知無數病人,像老呂一樣因為買不起藥,病情惡化時,他決定冒著被抓的危險,重操舊業,這次不為賺錢,只為救人。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徐崢主演的程勇,在“有錢”后沒有忘本,甚至“以身試法”,把廉價的救命藥撒向茍延殘喘的病人,病人送其錦旗“懸壺濟世”。
所以,當宣判后,程勇坐在“牢車”經過街道時,看到兩側密密麻麻夾道送行的患者,老呂、黃毛、思慧,以及無數他幫助過的陌生人,他們紛紛摘下口罩,以示敬意。我想他當時的感受是,就是再多判幾年也值了。
作為“奸商”的張長林,接管代理權后把藥價提高了數倍,不少病人為此傾家蕩產。而意外的是,被捕后,他沒有出賣程勇。人之初,性本善,在此處也有一個巧妙的展現。
俗話說,法大于情。而作為警察的曹警官,在了解到“假藥不假”,甚至讓病人受益后,放走了違法購買印度“神藥”的患者們。沒有“識時務”,也沒有選擇“明哲保身”,而是以犧牲個人前程為代價,放棄了案件的辦理,這可能只為了病人的那句話,“我不想死,我想活”。曹警官作為程勇的小舅子,鑒于程勇與他姐的關系,他本應該對程勇這個“罪犯”充滿憎惡與痛恨。而三年后,他去接程勇出獄,那一句“找地喝一杯去吧?!”充分體現了他對程勇的理解與包容。
尊重生命,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剝奪。這就是價值觀,也是這部影片最打動人心的基石。
“窮”和“病”是貫穿全片的兩個字。然而,最可怕的不是窮人吃不起藥,而是在大病面前,所有人都可能變成窮人。對于渺小的個體而言,能做的可能只有兩件事:1、工作再忙,也要早睡早起鍛煉身體,千萬不能等有錢了,再拿錢治病;2、無論心態多么佛系,也要想辦法多掙點錢。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遇到只有錢才能解決的問題。
另外,不僅要靠實干勤勞致富,還要居安思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自己及家人買一份保險,買保險就是買平安嘛。
當然,最終解決還是要依靠政府發揮其統籌協調的作用,不斷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及司法制度的建設。使其更加健全化、合理化、公平化。通過資源的合力調配和科學統籌,讓更廣泛的群眾能夠安居樂業,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7
昨晚看完《我不是藥神》,作為淚點低的我還是幾次忍住了眼淚,直到電影的結尾大家脫下口罩為勇哥送行那一幕才禁不住潸然淚下。如果說是什么戳中淚點,大概是他想要用自己的方式盡力為素味平生的眾多慢粒病人爭取一點希望吧。
這兩天看了一點背景資料,好像勇哥的原型人物本身也是一位慢粒病人。這樣大概會讓故事更好理解一些吧,也可能呂的角色是主角的另一個化身吧。首先是自己需要,才最清楚身為病人的感受,才知道做這件事的意義有多大。
昨天也和幾個朋友探討了一下這部電影,同為醫學生或者是別的專業的同學,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吧,討論最后也沒有對錯是非。相對于非醫專業的同學在電影里看到的病人治病難沒錢買藥的狀況以及病情惡化時承受的苦痛而感到的殘酷,現實中每天發生的更多更痛更殘酷。而每一個生病的人可能都會無數次問上天,為什么是我?沒有答案。沒有返回鍵。所以我看到那個阿姨對著周一圍苦苦相求不要再追蹤下去,給自己一點活的希望的時候,其實是挺戳心的。大多數人都是想活著,好好地活著,抑或不那么好但有個盼頭活著。但是她做不了什么,只想抓緊手中最后一根稻草。
不知道是不是對于窮病治不起的悲哀比較容易引起大眾的同理心,恰好戳中很多人感同身受的點,畢竟多多少少身邊都會遇到過生病的人。但現實的殘酷可能是除了窮,仍然有些病是錢財尚不能治愈的。你根本不知道該抓哪根稻草,或者你無法確定抓住的這根稻草能不能救命。這又讓我想起《滾蛋吧,腫瘤君》,你可以在疾病面前脆弱不堪,但你卻又如此堅韌。
說回《藥神》,呂的逝去喚起勇哥內心的正義,必然與之相對的是原發藥公司的不近人情。但很顯然,吃仿制藥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故事的主角這種程度?這種個人的拯救對大多數人而言又可以持續多久呢?為什么藥價這么貴?因為一個新藥的研發投入的成本昂貴,值回這么昂貴的定價。但如果是一個前景光明的新藥為何還要定價這么貴?因為公司要趕在別人仿制藥出來之前把研發成本賺回來。為什么會有仿制藥?因為新藥太貴了。所以討論的時候有個朋友說,這是個死結。那么問題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只能說恰好這個仿制藥的療效可以與原產藥相當,對于窮人而言是讀音。如果某些仿制藥療效打折呢?如果仿制藥被大家默認允許,那這些仿制藥的泛濫是否帶來更多假藥和仿冒藥?新藥市場價格定制的合理化,是不是與市場對仿制藥的限制和管控有很大關系呢?
可能一切秩序的合理化都要經歷漫長的波折演變。青黃不接的過渡期最是令人們飽受痛苦。時代的更迭總會讓痛苦的回憶變成歷史,而那些勇敢站出來撐住場面的人,也許只是在那個時間點選擇了他認為對的選擇,至于他是否經受住后人的熱議,其實在看到那些摘下口罩一路目送的面孔之后,大概也覺得不那么重要了吧。
世上本沒有神,期待的目光多了,也可能造出一個神話。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 篇8
最近一部國產電影頻頻刷屏,于是我也找了個時間去了電影院看。剛剛看完電影后,沉默,只有沉默,因為我也不知道怎么講一些什么。雖然沒有被煽情到有淚花,但是卻觸發了一些思考,而當我真正準備訴諸筆尖的時候,有覺得不知從哪里講起。我覺得每個角色每個人物都有值得談論的地方,正在寫著這點思考又有了萌生了新的想法,遠遠不止情理與法律那么簡單。有一種藝術表現叫做留白,感覺這部電影還只是在小心翼翼地站在某個平衡點去表現一些東西,至于其深部的內核則存在于留白之中……
徐崢電影中的主人公大多數都有個特點,一開始都是道德觀念上的小人,唯利是圖,自私自利等,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推進而逐漸有了轉變,擁有了一個更加光輝一點的形象。這部《我不是藥神》也不例外,主角程勇是一個賣保健品的普通小市民,市儈自私,膽小怕事,當不速之客呂受益找上門的時候,他也曾有過心動,但還是回絕了走私救命藥“格列寧”的請求,后來還是在各種生活形勢的逼迫下鋌而走險,畢竟這是違法的事情,他曾經也因為怕坐牢而轉讓了生意。接下來看到朋友呂受益的死,目睹了白血病人等待死亡的無奈絕望以后,決心重出江湖,以成本價甚至是虧本價把走私來的藥品賣給有需要的人。
這里面牽扯出來一些矛盾,比如情與法,知識產權利益和病人的生命等,但是這里面根本就很難講出一個對與錯來,并沒有我們想要的非黑即白。在電影中的結局是程勇被捕坐牢,因為情節方面得到減刑,這個藥品也被列入了醫保,應該是法勝出了而同時也兼顧了情。觀眾的情感被調動到了白血病人這一邊,希望醫藥公司降低藥品的價格以救活更多的人。事實上,醫藥公司定的高價一定程度上也有他們的苦衷,因為研發一個新藥需要耗費巨大的資本,如果沒有盈利的可能,那么醫藥公司也會失去研究新藥的動力,但有了藥,病人卻被榨干而最后依舊是要等死。資本不是慈善家。然而正如片中老太太說的“哪家沒有個病人?誰能保證一輩子都不生病”,沒有房子可以去落后一點地方定居,工作沒了可以再找,而身體壞了必須得治,然而高昂的醫藥費足以拖垮整個家庭。因為需要付出的費用是遠遠超出全家的收入水平的。房價貴,但畢竟價格定下來了以后就不會變,尚可以分期付款,而有些疾病的治療費用動輒日以千計甚至是萬計十萬計。
整部電影下來,里面的環境給人的整體感覺是臟亂差,跟上海的那種富麗光鮮扯不上多少關系,唯有在幾個迷霧中的上海電視塔的鏡頭出現的時候,才讓人意識到這是上海。在這些鏡頭閃過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城市折疊”這個詞,繼而想到了《北京折疊》這部科幻小說。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往往無法體會到這背后的辛酸,就像程勇說到的“我又不是白血病人”,無法體會到吃垮一個家后依舊不得不等死的絕望。假藥藥商講這個世界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貧窮的地方衛生差,是疾病的起源,生活沒保證,又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貧窮不是原罪,但貧窮衍生出來的問題卻不是可以忽視的。
電影中有些挺有意思的鏡頭,比如呂受益本來想尋死,但后來看到了孩子的出生就不想死了,最后他選擇自殺的時候,看著自己的孩子,嘴角揚起一點微笑,因為他知道他自己是家庭的一個負累,為了不扼殺家庭未來的希望,他選擇了自殺;病友群群主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治病,不惜當舞女甚至是出賣自己;黃毛為了保護程勇進而保護白血病人便宜藥的貨源,不惜沖卡最后意外死亡;神父在某種程度上也背棄了自己的信仰;程勇在最開始走上走私這條路也是被生活所迫……一切都是為了生存,一切都是為了活著,這有什么錯?為一線微茫憧憬一意孤行,這眾生蕓蕓誰不曾如此任性?
其實還有挺多的想法,這部電影初看時感覺平淡,仔細品味下又很有深度,活該它評分高,它未必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我們以后一定會更好的,但它卻的確真實地反映了目前這個時代的問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