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講述汽車六大盲區,讓你遠離安全隱患!
汽車盲區導致交通事故是常有的事
如何避開這些盲區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
造成汽車前方盲區有幾方面的因素,車身高度、座椅的高度、車頭的長度、駕駛人的身材等都有關系,如果沒有很好地控制前盲區的距離,是很容易發生追尾事件的。
車輛后面的盲區是指從后車門開始向外側展開有大約30度的區域在反光鏡的視界以外,通俗的說法是如果后車的車頭在前車的后車門附近時,前車的反光鏡里是看不見有車的,如果不注意的話,極易發生刮蹭和追尾事故,這個盲區比前面的A柱盲區的危險性更大些。
支招 據上圖對后盲區測試,雷達探測的距離為1.2米,后視鏡盲區距離為3.9米,存在了2.7米的視野盲區,所以開動車輛前先養成檢查車尾是否有障礙物的習慣,用緩慢的速度倒車。如果有旁人,可以讓旁人協助盡可能與者障礙物保持足夠的距離,熟悉后盲區的距離大小,控制車輛。
車底的盲區是車內視線根本無法看到的區域,同時各種各樣的雷達都無法探測到,這往往會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假如有小朋友或者小貓狗在車底玩耍,不注意就會釀成慘劇。
支招 當你進入駕駛艙前,要養成圍車觀察一圈車輛周圍與車底的習慣,啟動車輛時,按幾下喇叭再前進。
后視鏡并不能完全地收集到車身周圍的全部信息,因為后視鏡的視覺區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盲區,右邊的后視鏡盲區很多人都知道,左側后視鏡的盲區似乎很少有人提起。尤其從輔路上主路,從左后視鏡沒看到車輛,假如加速大角度切上最內側車道,是很容易與正在最內側車道狂飆的車輛發生碰撞。
A柱的設計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它遮擋駕駛員視線的角度問題,二是A柱的剛度問題。既要保持A柱的剛度,又要減少對駕駛者的視線遮擋程度,這個矛盾在設計中很難達到平衡,因此出現視野盲區也是不可避免的。
支招從數學原理來講,車輛在運動中,A柱盲區是忽略不計的,停車或者啟動前的時候是最大的,不過停車和啟動時,應該車前車后都照顧一下,視野盲區也有效地縮小,駕駛車輛時,通過前后移動身體,避開A柱遮擋的盲區,尤其在拐彎的時候,必須提前觀察前方的路面情況。
B柱的盲區主要是在車輛的右側,當車輛在行使中,需要大角度拐到外側時,B柱會遮擋視線,有可能與右側正常行使的車輛發生碰撞。
支招 盡量避免大角度偏轉,倘若一定要大角度拐彎時,必須經過二到三次觀察車的右側路況,保證安全時緩慢移動。